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隋唐佛學
BUDDHISM IN SUI-T'ANG DYNASTIES 
開課學期
96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系  
授課教師
蔡耀明 
課號
Phl3021 
課程識別碼
104 232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普204 
備註
A群組,八選二,群組課程請參閱必修科目資料表
總人數上限:8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屬於斷代哲學的性質,一方面,銜接中國哲學史、印度哲學史、或佛學概
論,另一方面,開啟專派、專家、專書、或專題哲學。有關哲學史的部分,應已
涉獵,或可自行閱\讀以補足基礎,因此不在本課程重複;相對地,重點就可以放
在這一個時代帶有特色的一些哲學潮流或宗派上。
隋唐時代,中土佛學臻於鼎盛的局面,大學問家輩出,除了注釋印度傳譯的經論,
並且撰述佛學作品,幾乎各以特有的方式既闡發印度佛法的精髓,又顯示中土佛
學的成熟度與璀璨多樣的風貌,開啟了以三論、天台教學、禪悟、唯識、華嚴經
教、淨土、戒律、三階說、密傳教法等為名的潮流或宗派。
隋唐佛學包含範圍極廣,詳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;研讀材料包括介紹專派或專家
的入門作品,以及若干的原典選讀。由於學期時間相當有限,無法納入的課題及
相關資料,皆列在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、「後續的進修書目」,學員可藉以拓展自己在隋唐佛學研讀與思索的觸角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主要在於對隋唐佛學建立有系統且稍微全面的涉獵與認識,進而有助於在
日後的探索或鑽研,藉由一定水準和廣度的學養,運用相關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
料,並且帶出在隋唐佛學的思辨力。透過本課程的歷練,學員可預期達到如下四
項成果:(1)對隋唐佛學形成哲學專業入門的認識;(2)對學界在隋唐佛學的研究書目與研究成果有起碼的認識;(3)憑藉隋唐佛學在宗教和哲學的啟發,得以養成一定的宗教和哲學的眼光;(4)初步建立以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來從事佛教思想研究的能力。
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屬於在閱\讀上相當密集的一門課程,學員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來研讀與討
論指定的材料。課程將按照本授課計畫所示單元逐一來進行。每一進度單元所列
的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,多少皆具參考價值,但不硬性規定必讀。課程以講授為主,輔之以討論。每一次上課結束前三十分鐘,由授課教師就單元的研讀材料或課堂講解的內容提出若干議題,並且要求學員回答與討論。上課出席列為重要的學習活動。
課程活動:概念的解析�論題的提出�義理的鋪陳�文獻的解讀�方法的歷練�
議題的討論�寫作與發表。
課程願望:授課教師的敬業精神與充分準備,將使上課成為一種享受;學員把學
習當做責無旁貸的一回事,將使授課成為一種超級的享受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本課程採用多樣的教材,詳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。要求閱\讀以及
在課堂予以講解和討論者,以粗體字標示。更多的參考材料,於課堂隨時補充。
【評量方式】:整個學期將有三份書面的學習報告和三次討論課;原則上,以課
程進度所列材料為依據之範圍。第七週(2008/04/01),繳交第一份學習報告,
至少3頁,並且以一節課的時間,在課堂上輪流發表期初報告,以及相互討論,
佔學期成績20%。第十三週(2008/05/13),繳交第二份學習報告,並且以一節
課的時間,在課堂上輪流發表期中報告,以及相互討論,至少3頁,佔學期成績
20%。期末考週(2008/06/17),繳交第三份學習報告,至少4頁,並且在課堂
上輪流發表期末報告,以及相互討論,佔學期成績25%。這三份報告,可散開來
針對不同的課題或材料,成為不相統屬的習作;也可前後一貫,整合成為一篇論
文。報告的寫作,要求用心、動腦、特色。平時表現(含出缺席狀況)佔學期成
績35%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初報告及討論 
20% 
 
2. 
期中報告及討論 
20% 
 
3. 
期末報告及討論 
25% 
 
4. 
平時表現(含出缺席狀況) 
3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9  請參見個人網站:http://ccms.ntu.edu.tw/tsaiyt/